中医认为脚气可能由外感湿邪、饮食不节、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湿热下注等原因引起。
1、外感湿邪:
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或涉水淋雨,湿邪从足部皮肤侵入,阻滞经络气血运行。湿性重浊黏滞,易与热邪结合形成湿热,表现为足部瘙痒、水疱糜烂。日常需保持足部干燥,穿透气鞋袜,避免赤脚接触潮湿地面。
2、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厚味或生冷食物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湿浊郁久化热,循经下注足部,导致趾间浸渍、脱屑。建议减少酒精、辛辣及高糖食物摄入,适量食用薏苡仁、赤小豆等利湿食材。
3、脾胃虚弱:
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耗气,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水谷精微不能输布,湿浊内生下注足部。常见足底干燥皲裂伴乏力,需用党参、白术等健脾药材,配合足三里穴位按摩改善体质。
4、气血不足:
久病体虚或失血过多致气血两亏,足部失于濡养则皮肤抵抗力下降,易受真菌侵袭。表现为反复脱皮、角化过度,可选用黄芪、当归等补益气血,辅以艾叶煎汤泡脚促进循环。
5、湿热下注:
情志不畅致肝郁化火,或膀胱气化不利,湿热蕴结下注足部。症状多见趾缝糜烂渗液、灼热疼痛,与足癣继发感染相关。治疗需清热利湿,选用黄柏、苦参等外洗,严重时配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中医调理脚气需注重整体辨证,除上述分型外,日常可用藿香、地肤子等煎汤泡脚;避免穿胶鞋久站,选择棉质吸汗袜;练习八段锦"两手攀足固肾腰"动作促进气血下行。症状持续需就医排除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真菌感染严重者可联合酮康唑、特比萘芬等西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