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肌疼痛可能由运动损伤、肌肉劳损、电解质紊乱、纤维肌痛综合征、多发性肌炎等原因引起,表现为局部或广泛性肌肉酸痛、僵硬、乏力等症状。
高强度运动或姿势不当可能导致肌纤维微撕裂,引发延迟性肌肉酸痛。急性期可采用RICE原则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恢复期进行低强度拉伸训练如瑜伽、普拉提。
长期重复动作或维持固定姿势易造成肌肉慢性劳损,常见于伏案工作者。每小时进行颈部绕环、肩部伸展等办公室拉伸运动,配合热敷缓解肌肉紧张。
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电解质紊乱可诱发肌肉痉挛疼痛。每日摄入香蕉、菠菜、坚果等富钾镁食物,运动后及时补充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
纤维肌痛综合征可能与中枢敏化、遗传因素有关,表现为广泛性压痛伴睡眠障碍。药物治疗可选用普瑞巴林、度洛西汀、阿米替林,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改善症状。
多发性肌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肌酶升高伴对称性近端肌无力。需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硫唑嘌呤治疗,定期监测肌力恢复情况。
日常需保持规律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有氧活动,每日保证7-8小时优质睡眠。饮食中增加三文鱼、亚麻籽等抗炎食物摄入,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加重炎症反应。出现持续加重的肌肉疼痛伴发热、皮疹或肌力下降时,需及时就诊风湿免疫科排查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