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肠炎的症状可能包括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发热乏力、脱水电解质紊乱、肠穿孔或中毒性巨结肠。
持续性腹部绞痛多位于脐周或下腹部,排便后疼痛可能短暂缓解。腹泻每日可达10次以上,粪便呈水样或糊状,严重时伴随里急后重感。肠鸣音活跃,腹部触诊可能出现压痛。
肠道黏膜严重受损时,粪便中混有大量黏液、脓液或新鲜血液,呈现果酱样或洗肉水样外观。显微镜检查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及脱落的上皮细胞,提示肠道存在活动性炎症。
感染性肠炎常引起体温升高至38.5℃以上,伴随寒战、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慢性消耗导致患者出现明显乏力、体重下降,严重者可出现恶病质状态。
频繁腹泻呕吐导致体液大量丢失,表现为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尿量减少。血钠、血钾降低可能引发肌肉痉挛、心律失常,需紧急静脉补液纠正。
暴发性结肠炎可能进展为肠穿孔,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板状腹和休克。中毒性巨结肠患者出现腹胀如鼓、肠鸣音消失,腹部X线显示结肠扩张超过6cm。
急性期需禁食并静脉补充营养,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至低渣饮食如米汤、蒸蛋。恢复期推荐摄入发酵乳制品补充益生菌,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监测体重和出入量,便后使用温水清洁肛周皮肤。出现持续高热、便血或意识改变需立即急诊处理,必要时进行结肠镜检查或外科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