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可通过褪黑素受体激动剂、苯二氮䓬类药物、非苯二氮䓬类药物、抗抑郁药物、中成药等方式治疗。失眠通常由心理压力、作息紊乱、环境干扰、躯体疾病、神经递质失衡等原因引起。
1、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雷美替胺、阿戈美拉汀等药物通过模拟褪黑素调节睡眠-觉醒周期,适用于昼夜节律失调型失眠。这类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避免影响自身褪黑素分泌功能。服药期间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强光刺激。
2、苯二氮䓬类药物:艾司唑仑、地西泮等药物通过增强GABA神经抑制发挥镇静作用,适合严重入睡困难患者。长期使用可能产生依赖性,建议连续服用不超过4周。服药后需避免驾驶或高空作业,老年人需警惕跌倒风险。
3、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右佐匹克隆、唑吡坦等药物选择性作用于ω-1受体,起效快且次日残留效应小。可能出现头痛、味觉异常等不良反应,服药期间需禁酒。慢性失眠患者建议采用间歇给药方案。
4、抗抑郁药物:米氮平、曲唑酮等药物通过调节5-HT系统改善睡眠,适用于伴随抑郁焦虑的失眠。需注意体位性低血压等副作用,通常需要2-4周起效。治疗期间需配合心理疏导,定期评估情绪状态。
5、中成药:乌灵胶囊、甜梦口服液等制剂含酸枣仁、茯苓等成分,具有安神定志功效。适合轻度失眠或辅助治疗,需辨证使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可配合耳穴压豆等中医外治法。
建立固定就寝时间,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卧室温度保持在18-22℃,选择遮光窗帘和舒适寝具。白天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晚餐避免油腻食物。饮用酸枣仁百合茶或温牛奶有助于放松身心,持续严重失眠需进行多导睡眠监测排除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