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内感染乙肝可通过孕前筛查、孕期抗病毒治疗、新生儿免疫接种、分娩方式选择、避免母乳喂养等方式预防。乙肝病毒可能通过胎盘、产道或哺乳传播,通常表现为胎儿发育迟缓、新生儿黄疸等症状。
1、孕前筛查:育龄女性孕前需检测乙肝两对半,确认HBsAg和HBeAg状态。携带者应在受孕前评估肝功能,病毒载量高者需提前干预。配偶未感染者建议接种乙肝疫苗,降低家庭传播风险。
2、孕期干预:HBeAg阳性孕妇在妊娠24-28周需检测HBV-DNA,病毒载量>2×10^5 IU/ml时,经评估可服用替诺福韦、替比夫定等妊娠B类抗病毒药物。定期监测肝功能及病毒载量,控制宫内感染概率在5%以下。
3、新生儿免疫:所有新生儿出生12小时内需完成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和首剂疫苗接种,无论母亲是否携带病毒。采用0-1-6月方案完成三针接种,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需在接种完成后7-12月复查抗体。
4、分娩管理:乙肝携带者分娩时应做好产道分泌物处理,避免会阴侧切等操作减少胎儿暴露。剖宫产不能完全阻断传播,但病毒载量>10^6 copies/ml时可考虑选择剖宫产降低感染风险。
5、哺乳禁忌:母亲HBeAg阳性或乳头皲裂时应禁止母乳喂养,乳汁中HBV-DNA阳性者需改用配方奶。日常接触需避免唾液传播,餐具应单独消毒处理。
预防乙肝母婴传播需建立孕前-产前-产后全程管理,重点把握孕晚期抗病毒治疗和新生儿联合免疫两个关键节点。携带病毒孕妇应保持低脂高蛋白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E和硒元素,避免剧烈运动诱发肝功能异常。产后42天需复查肝功能和HBV-DNA载量,持续监测婴儿抗体水平至3周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