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糜烂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益生菌、药物治疗、内镜下止血、外科手术等方式治疗。肠糜烂通常由长期饮食刺激、肠道菌群失衡、炎症性肠病、血管异常、药物损伤等原因引起。
1、饮食调整:减少辛辣、油炸、酒精等刺激性食物摄入,增加燕麦、南瓜、香蕉等富含膳食纤维的温和食材。每日少量多餐,采用蒸煮炖等烹饪方式减轻肠道负担。
2、菌群调节:补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布拉氏酵母菌等益生菌制剂,配合低聚果糖等益生元食用。避免滥用抗生素,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可促进黏膜修复。
3、药物干预:轻中度患者可选用硫糖铝混悬液、康复新液等黏膜保护剂,配合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出血明显时需静脉注射生长抑素类似物。
4、内镜治疗:活动性出血或糜烂面较大时,采用氩离子凝固术、金属夹闭止血等内镜下治疗。术前需禁食准备,术后监测血红蛋白变化。
5、手术处理:对于深大溃疡伴穿孔或顽固性出血,需行肠段切除术、肠造瘘术等外科干预。术后需长期随访排除克罗恩病等基础疾病。
日常护理需注意保持腹部保暖,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肠蠕动过速。建议记录饮食日志排查过敏原,每周进行散步、瑜伽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肠系膜血液循环。急性期每日饮用藕粉、米汤等流质,恢复期逐步添加蒸蛋、龙须面等半流食。定期复查肠镜评估黏膜愈合情况,出现黑便、持续腹痛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