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可能由过敏反应、感染因素、物理刺激、药物反应、自身免疫异常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风团、瘙痒等症状,急性期偶见暗红色皮损。
1、过敏反应:食物或环境过敏原可能诱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导致毛细血管扩张渗出。回避已知过敏原,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可缓解症状。暗红色皮损多与抓挠后局部淤血相关。
2、感染因素:病毒或细菌感染可能通过免疫复合物沉积引发血管炎性改变。控制原发感染后皮损可消退,伴随发热时需排查链球菌感染等病理性因素。
3、物理刺激:摩擦或压力可能引起机械性荨麻疹,表现为受压部位条索状暗红斑。避免紧身衣物压迫,冷敷可减轻血管渗出导致的色素沉着。
4、药物反应:阿司匹林等药物可能干扰前列腺素代谢,导致持久性红斑反应。停用可疑药物后配合西替利嗪治疗,暗沉斑块多在2周内消退。
5、自身免疫异常:慢性荨麻疹患者可能出现嗜碱性粒细胞活化,导致真皮浅层红细胞外渗。需检测甲状腺抗体等指标,顽固性皮损可考虑奥马珠单抗治疗。
急性期建议穿着纯棉透气衣物,避免热水烫洗和酒精擦拭。每日记录饮食日记有助于识别过敏原,燕麦浴可舒缓皮肤炎症。慢性患者需监测D-二聚体等凝血指标,适当补充维生素C改善血管通透性。持续6周以上的暗沉斑块需活检排除色素性荨麻疹,合并关节痛或发热时需及时排查系统性疾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