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水泡可通过局部消毒、保护创面、避免摩擦、药物涂抹、观察感染等方式处理。手部水泡通常由摩擦刺激、高温烫伤、接触性皮炎、真菌感染、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使用生理盐水或碘伏轻柔冲洗水泡周围皮肤,避免戳破完整水泡。直径小于1厘米的未破损水泡具有天然保护作用,强行挑破可能增加感染风险。清洁后可用无菌纱布覆盖,每日更换1-2次。
在易受摩擦部位贴敷水胶体敷料或环形泡沫垫,减轻局部压力。劳动时佩戴棉质手套隔离刺激源,运动时缠绕弹力绷带固定关节部位。水泡自然吸收过程中避免反复揉搓患处。
瘙痒明显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感染风险较高时薄涂莫匹罗星软膏。过敏因素导致的水泡可短期使用氢化可的松乳膏,每日2次连续不超过3天。禁止自行使用酒精或抗生素粉剂撒布创面。
真菌感染引起的水泡需联用酮康唑乳膏和特比萘芬喷雾,连续用药2周以上。接触性皮炎患者应排查过敏原,常见刺激源包括镍制饰品、橡胶手套、洗涤剂等。烫伤水泡需冷敷30分钟后就医评估。
观察水泡液颜色变化,浑浊脓性渗出或周围皮肤红肿热痛提示细菌感染。伴随发热、淋巴管红线需口服头孢氨苄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糖尿病患者出现足部水泡应立即就诊。
日常保持手部干燥透气,接触化学物品前使用凡士林保护皮肤屏障。增加维生素B2和维生素E摄入有助于皮肤修复,推荐食用杏仁、菠菜、鸡蛋等食物。恢复期避免进行篮球、攀岩等手部高强度运动,可选择游泳、瑜伽等低冲击项目。水泡愈合后新生皮肤娇嫩,需持续保湿护理2-3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