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长期炎症反应但未出现腺体萎缩的疾病,可能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药物刺激、胆汁反流、自身免疫因素、不良饮食习惯等原因引起。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细菌定植于胃黏膜后引发持续炎症反应。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隐痛、餐后饱胀感,根除治疗需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等抗生素。
2、药物刺激因素: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建议必要时改用对乙酰氨基酚,或联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瑞巴派特,日常需避免空腹服药。
3、胆汁反流影响: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腔会损伤胃黏膜,常见于胃切除术后或胆囊疾病患者。表现为口苦、烧心,可采取抬高床头、少量多餐等方式缓解,严重时需服用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
4、自身免疫异常:
部分患者体内存在抗壁细胞抗体,导致胃酸分泌减少伴发贫血。需监测维生素B12水平,通过注射补充维生素B12,同时摄入富含铁质的动物肝脏、菠菜等食物。
5、饮食习惯相关:
长期摄入高盐、腌制食品或进食过快会刺激胃黏膜。建议采用低盐饮食,增加新鲜蔬果摄入,每日食盐量控制在6克以下,避免食用烟熏腊肉等加工食品。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需建立规律饮食习惯,每日定时定量进餐,选择易消化的粥类、面条等食物。适当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胃肠蠕动,避免饭后立即平卧。定期进行胃镜检查监测黏膜变化,出现持续疼痛、消瘦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