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肺炎可能由免疫力下降、吸烟酗酒、环境刺激、慢性基础疾病、病原体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增强免疫、改善生活习惯、避免刺激源、控制基础病、抗生素治疗等方式干预。
长期熬夜、营养不良或压力过大会削弱免疫系统功能,使呼吸道黏膜防御能力降低。肺炎链球菌等病原体易趁虚而入,建议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补充维生素C和蛋白质,适度进行快走、瑜伽等运动。
烟草中的焦油会破坏支气管纤毛运动,酒精则抑制白细胞吞噬功能。每日吸烟超过10支或长期饮酒者更易出现肺部感染,需逐步减少吸烟量至戒断,限制酒精摄入每日不超过25克。
长期暴露于雾霾、粉尘或化学气体环境会导致呼吸道黏膜损伤。建筑工人、化工厂职工等职业人群应佩戴N95口罩,居家使用空气净化器,保持室内湿度40%-60%。
糖尿病、慢阻肺等疾病患者呼吸道清除功能较差,可能与血糖控制不佳、气道黏液积聚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反复发热、咳黄痰等症状。需规范使用胰岛素、布地奈德等控制原发病。
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通过飞沫传播侵入肺泡,可能与医院获得性感染、误吸等因素有关,常伴随胸痛、铁锈色痰等症状。临床常用阿莫西林、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治疗。
预防细菌性肺炎需保持均衡饮食,每日摄入300克蔬菜和200克水果,适量食用银耳、百合等润肺食材。每周进行3次以上有氧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等增强肺功能。居室定期通风消毒,流感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慢性病患者可接种肺炎球菌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