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全流产可能由胚胎发育异常、母体黄体功能不足、子宫解剖结构异常、感染因素、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染色体异常是早期流产最常见原因,约占50%-60%。胚胎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可能导致自然淘汰,常见类型包括三体综合征、单体综合征等。胚胎质量异常也可能与精子或卵子质量相关。
母体黄体功能不足导致孕酮分泌不足,影响子宫内膜蜕膜化进程。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未控制的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均可干扰胚胎着床和发育过程。
子宫畸形如纵隔子宫、双角子宫可能限制胚胎生长空间。子宫肌瘤尤其是黏膜下肌瘤、宫腔粘连、宫颈机能不全等解剖学异常均可增加流产风险。既往宫腔操作史造成的子宫内膜损伤也需考虑。
生殖道感染如衣原体、淋球菌可能引发绒毛膜羊膜炎。TORCH综合征弓形虫、风疹病毒等感染可通过胎盘屏障直接影响胚胎发育。严重全身感染导致的高热状态也可能诱发子宫收缩。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获得性血栓前状态可造成胎盘微血栓形成。遗传性易栓症如蛋白C/S缺乏、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等均可能影响胎盘血供,导致胚胎缺血缺氧。
预防不全流产需注意孕前检查染色体、激素水平和子宫形态,孕期避免接触致畸物质和感染源。保持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增加富含叶酸的深绿色蔬菜、动物肝脏摄入。出现阴道流血或腹痛症状应及时就医评估,必要时行超声检查明确宫腔内妊娠物残留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