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流血可能由外伤、耳道感染、鼓膜穿孔、中耳炎、肿瘤等因素引起。
耳部受到外力撞击或掏耳不当可能导致外耳道皮肤破损出血。尖锐物体插入耳道可能划伤皮肤或损伤鼓膜。日常需避免用棉签等工具过度清洁耳道,外伤出血可用无菌纱布轻压止血。
外耳道炎或真菌感染可能引发耳道皮肤糜烂出血。感染常伴随瘙痒、疼痛及黄色分泌物。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游泳时进水,可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控制细菌感染。
爆炸、潜水或中耳压力骤变可能导致鼓膜破裂出血。穿孔时可能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症状。需防止污水进入耳道,多数小型穿孔可自愈,严重者需鼓膜修补术。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可能因脓液侵蚀血管导致血性分泌物。多继发于感冒,伴随耳痛、发热症状。需口服阿莫西林等抗生素治疗,必要时行鼓膜切开引流。
外耳道乳头状瘤或中耳血管瘤可能引起反复少量出血。恶性肿瘤如鳞癌可能伴随持续性耳痛、面瘫。需通过CT或活检确诊,早期病例可手术切除配合放疗。
日常需避免用力擤鼻、高空飞行等可能影响耳压的行为。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C增强血管弹性,游泳时使用耳塞防护。若出血伴随眩晕、听力骤降需立即就诊,长期反复出血应排除肿瘤可能。耳科检查包括耳镜观察、听力测试及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