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肥胖症可通过内分泌科、营养科、儿科、运动医学科、心理科等科室联合干预。肥胖可能与遗传因素、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内分泌紊乱、心理行为问题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体重超标、代谢异常、睡眠障碍、自卑焦虑等症状。
1、内分泌科:儿童肥胖可能与下丘脑-垂体轴功能异常、胰岛素抵抗等内分泌疾病有关。需检测生长激素、甲状腺功能、皮质醇等指标,排除库欣综合征、甲减等病理因素。药物干预需谨慎,二甲双胍仅用于严重胰岛素抵抗的青少年。
2、营养科:制定个性化膳食方案,控制每日热量摄入在1200-1600千卡。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用全谷物替代精制碳水,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藜麦。建立三餐定时定量、减少外食、避免高糖饮料等行为模式。
3、儿科:监测生长发育曲线,评估骨龄超前风险。筛查肥胖相关并发症,如非酒精性脂肪肝、黑棘皮病、性早熟等。对于BMI>95百分位的患儿,需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及血脂检测。
4、运动医学科:设计渐进式运动处方,从每天30分钟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开始,逐步加入抗阻训练。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关节损伤,推荐骑自行车、椭圆机等低冲击运动。家庭运动参与度对长期效果至关重要。
5、心理科:认知行为疗法改善体像障碍,处理因肥胖导致的校园霸凌创伤。通过正念饮食训练减少情绪性进食,建立家长-儿童联合奖惩机制。对于暴食症等共病精神障碍需专业干预。
调整家庭饮食结构,增加蔬菜、优质蛋白占比,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脂。培养每日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习惯,减少屏幕时间。定期监测体重、腰围、体脂率等指标,建立可持续的健康管理模式。对于合并严重代谢异常的患儿,需考虑减重代谢手术等医疗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