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的症状可能由感染性因素、饮食刺激、药物反应、过敏原接触、肠道菌群失衡等原因引起,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脱水等。
1、腹痛:肠胃炎患者常出现中上腹或脐周阵发性绞痛,可能与胃肠黏膜炎症刺激平滑肌痉挛有关。轻度腹痛可通过热敷缓解,持续剧烈疼痛需排除肠梗阻等急腹症。
2、腹泻:每日排便次数超过3次且呈稀水样便,严重时可见黏液或血丝。轮状病毒感染常见蛋花汤样便,细菌性肠炎多伴恶臭。口服补液盐可预防脱水,蒙脱石散能吸附肠道毒素。
3、恶心呕吐:胃部炎症反应刺激呕吐中枢,进食后症状加重。呕吐物初期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含胆汁。暂时禁食4-6小时后,可尝试少量饮用姜茶或电解质水。
4、发热:病原体毒素入血引发体温调节异常,细菌性肠胃炎体温常达38.5℃以上。物理降温无效时,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药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5、脱水:频繁吐泻导致体液丢失,表现为眼窝凹陷、皮肤弹性下降。儿童哭时无泪、尿量减少超过6小时,应立即静脉补液治疗。
调整饮食结构选择低渣低脂食物如米汤、苹果泥,避免乳制品及高纤维食材。症状持续48小时未缓解或出现血便、意识模糊等表现,需急诊排除霍乱等烈性传染病。恢复期补充双歧杆菌等益生菌,逐步增加温和运动促进胃肠功能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