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酸痛可能由运动过量、乳酸堆积、电解质失衡、肌纤维损伤、炎症反应等原因引起。
高强度或长时间运动超出肌肉负荷能力,导致肌纤维微损伤和能量代谢紊乱。运动后24-48小时出现的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属于生理性反应,可通过热敷、低强度拉伸、泡沫轴放松缓解。
无氧运动时糖酵解产生乳酸,当清除速率低于生成速率时会引发局部酸胀感。这种酸痛多在运动后2-3小时达到高峰,12小时内逐渐消退,补充水分、进行冷热交替浴可加速代谢。
大量出汗导致钠、钾、镁等电解质流失,影响肌肉神经传导功能。表现为肌肉痉挛伴酸痛,摄入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或香蕉、菠菜等食物可恢复平衡。
突然增加运动强度可能造成肌纤维撕裂,伴随肌酸激酶升高。这种损伤性酸痛常持续3-7天,需暂停训练并采用RICE原则休息、冰敷、加压、抬高处理。
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疾病可能引发肌炎,表现为持续酸痛伴无力感。可能与流感病毒、皮肌炎等因素有关,通常伴随发热、皮疹等症状,需就医进行抗病毒或免疫调节治疗。
日常可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三文鱼、核桃等抗炎食物摄入,运动前后做好动态拉伸和静态伸展,睡眠时保持适宜室温避免肌肉紧张。若酸痛持续超过两周或伴随红肿热痛,建议进行肌电图和血液肌酶谱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