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可通过甲状腺全切手术治疗,通常与肿瘤直径超过4厘米、多灶性癌变、侵犯周围组织、存在远处转移或病理类型为髓样癌/未分化癌等因素有关。
1、肿瘤较大:
当甲状腺癌原发灶直径超过4厘米时,全切手术是首选方案。较大肿瘤易突破包膜侵犯喉返神经或气管,术后需配合放射性碘治疗。日常需监测血钙水平,避免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2、多灶性病变:
双侧甲状腺叶均发现癌灶或存在5个以上病灶时,全切可降低复发风险。这类患者常伴随BRAF基因突变,术后需终身服用左甲状腺素钠。定期超声检查颈部淋巴结至关重要。
3、局部侵犯:
肿瘤侵犯甲状软骨、食管或喉返神经需联合根治性切除。术中可能需清扫中央区淋巴结,术后易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功能训练应早期介入,维生素D补充有助于骨骼修复。
4、远处转移:
肺、骨等远处转移灶存在时,全切甲状腺可为后续碘131治疗创造条件。这类患者TSH需抑制至0.1mU/L以下,需警惕胺碘酮等含碘药物干扰治疗效果。
5、高危病理类型:
髓样癌具有家族遗传性,RET基因检测阳性者需预防性全切。未分化癌生长迅速,即使全切后仍需结合靶向治疗。术后每3个月需检测降钙素和癌胚抗原水平。
甲状腺全切术后应保持低碘饮食,避免海带紫菜等富碘食物。每日30分钟快走可改善淋巴回流,减少颈部水肿。伤口护理需使用硅酮敷料预防瘢痕增生,血清钙水平监测至少持续6个月。出现手足抽搐需立即静脉补钙,嗓音恢复训练建议由专业言语治疗师指导。术后1年内每3个月复查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放射性碘治疗前需停用优甲乐4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