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炎可能由遗传因素、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免疫异常、环境刺激物、微生物感染等原因引起。
1、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过敏性疾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增高,与FLG基因突变导致的皮肤角质层结构缺陷密切相关。日常需加强保湿修复,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
2、皮肤屏障缺陷:丝聚蛋白合成不足使皮肤持水能力下降,表现为干燥脱屑。建议使用含神经酰胺的润肤剂,沐浴水温控制在37℃以下,减少肥皂使用频率。
3、免疫调节异常:Th2型免疫反应过度激活引发炎症反应,IgE水平常升高。中重度患者需采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或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控制炎症。
4、环境刺激物:尘螨、花粉、动物皮屑等过敏原接触后诱发瘙痒。建议使用防螨寝具,室内湿度保持在50%左右,避免穿着羊毛等粗糙衣物。
5、微生物定植: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的超抗原可加重皮损。局部使用抗菌敷料如含银敷料,严重感染者需口服抗生素如头孢氨苄治疗。
患者应建立长期皮肤管理计划,每日涂抹保湿霜如凡士林至少两次,选择棉质透气衣物,避免过度洗浴。饮食上注意记录食物日记,常见诱发食物包括牛奶、鸡蛋、坚果等。适度游泳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体质,但运动后需立即冲洗并保湿。当出现渗出、脓疱或发热等感染征象时需及时皮肤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