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堵塞可通过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降脂药物、溶栓药物、改善脑循环药物等方式治疗。脑血管堵塞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疾病等原因引起。
1、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药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风险。这类药物适用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需长期服用以预防复发。用药期间需监测出血倾向,避免与抗凝药物联用增加出血风险。
2、抗凝药物: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等适用于心源性栓塞患者。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凝血因子发挥作用,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心房颤动患者使用抗凝药物可使卒中风险降低60%以上,但需警惕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
3、降脂药物: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能稳定动脉斑块。强化降脂治疗可使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1.8mmol/L以下,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肌痛或肝功能异常,需定期复查血脂和肌酸激酶。
4、溶栓药物:阿替普酶、尿激酶等静脉溶栓药物适用于发病4.5小时内的急性期患者。溶栓治疗能使血管再通率提高50%,但存在脑出血风险。超过时间窗或存在禁忌症者需考虑血管内取栓等介入治疗。
5、改善脑循环药物:丁苯酞、尼莫地平、长春西汀等可扩张脑血管。这类药物能增加缺血区血流灌注,促进侧支循环建立。通常作为辅助治疗,需配合康复训练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脑血管堵塞患者需长期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摄入控制在6克以下,增加深海鱼、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戒烟限酒,定期监测血糖血脂,每3-6个月复查颈动脉超声评估斑块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