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是指腹腔内脏器或组织通过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外突出的病理状态,常见类型包括腹股沟疝、股疝、脐疝等。腹外疝可能由腹壁强度减弱、腹内压增高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手术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干预。
1、腹壁薄弱:先天性腹壁发育不良或后天性肌肉萎缩可能导致腹壁强度下降,形成疝环。长期营养不良、衰老引起的胶原蛋白流失会加剧这一过程。日常需避免提重物,加强核心肌群训练如平板支撑、仰卧起坐以增强腹壁支撑力。
2、腹压增高:慢性咳嗽、便秘、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排尿困难均可增加腹腔压力。职业性因素如重体力劳动、举重运动员也属高危人群。控制基础疾病、使用缓泻剂乳果糖、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有助于降低腹压。
3、手术切口:既往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可能形成切口疝,约占腹外疝的10%。术后伤口感染、过早恢复体力劳动是主要诱因。术后需严格遵循医嘱使用腹带,6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
4、腹股沟疝:占腹外疝的75%,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12倍,与鞘状突未闭锁有关。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可能伴有坠胀感。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主要治疗方式,需根据疝环大小选择补片类型。
5、股疝:多发于中老年女性,因股管解剖特点易发生嵌顿。临床表现为卵圆窝处突发疼痛性包块,需与淋巴结炎鉴别。确诊后应紧急行McVay法修补术,延迟处理可能导致肠管坏死。
预防腹外疝需保持理想体重,BMI控制在18.5-23.9之间。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胸肉,每日摄入不少于1.2g/kg。避免一次性大量进食,建议少食多餐。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如游泳、快走,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术后康复期可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收缩,每日练习2组,每组10次。观察疝环部位是否出现红肿热痛,这些症状提示可能发生嵌顿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