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可通过舍曲林、氟西汀、氟伏沙明等药物治疗,可能与5-羟色胺系统异常、遗传因素、脑结构功能异常、心理社会因素、童年创伤等因素有关。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强迫症一线用药,舍曲林通过调节突触间隙5-羟色胺浓度改善症状,氟西汀可减少强迫思维频率,帕罗西汀对伴随焦虑症状效果显著。这类药物需持续服用4-6周起效。
氯米帕明作为非选择性单胺再摄取抑制剂,对难治性强迫症有效率达60%。其代谢产物去甲氯米帕明可同时作用于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常见口干、便秘等抗胆碱能副作用。
抗精神病药如阿立哌唑、喹硫平常与SSRI联用,通过调节多巴胺D2受体增强疗效。碳酸锂可提升5-羟色胺神经传导效率,适用于情感症状突出的患者。
基底神经节-丘脑-皮质环路功能紊乱可能导致强迫症状,PET显示患者眶额皮质代谢亢进。遗传学研究显示SLC6A4基因多态性与药物反应相关,一级亲属患病风险增加4-5倍。
童年期严厉管教可能诱发强迫倾向,重大生活事件常为发病诱因。患者多存在灾难化认知偏差,表现为反复确认、过度清洁等行为,常合并广泛性焦虑或抑郁症状。
强迫症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饮食中增加富含色氨酸的香蕉、牛奶等食物。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暴露反应预防可逐步减少强迫行为,家属应避免过度配合患者的强迫仪式。症状加重或出现自杀倾向时需及时复诊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