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接触蜈蚣可能导致局部红肿、疼痛或过敏反应,严重时需就医处理。蜈蚣体表的毒腺分泌物是主要致敏原,其毒性因种类和个体差异而不同。
1、局部刺激:蜈蚣足爪的机械性刺激可造成皮肤划痕,接触部位可能出现线性红斑。用肥皂水冲洗后冷敷可缓解症状,避免抓挠防止继发感染。
2、毒性反应:毒腺分泌的组胺样物质会引起灼痛感,伤口周围可能出现直径2-5cm的水肿性红斑。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或地塞米松软膏有助于消肿止痒。
3、过敏症状:体质敏感者可能出现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伴随剧烈瘙痒。口服氯雷他定或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物能控制过敏反应,出现呼吸困难需立即急诊。
4、继发感染:破损皮肤可能被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侵袭,表现为化脓性炎症。使用莫匹罗星软膏进行局部抗菌处理,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需抗生素治疗。
5、全身中毒:罕见情况下大量毒液进入血液可能引发恶心、心悸等系统症状。这种情况需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解毒,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
接触蜈蚣后应立即用碱性溶液冲洗伤口,24小时内观察是否出现进行性水肿。日常保持环境干燥减少蜈蚣滋生,被咬后避免剧烈运动加速毒素扩散。建议穿着长袖衣物进行野外活动,卧室使用蚊帐防止夜间爬行接触。出现全身症状或过敏反应史者应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