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流产的危害程度与个体体质、孕周及用药规范密切相关,常见风险包括不完全流产、出血感染、内分泌紊乱等。
孕囊排出不全发生率约10%,可能与孕周超过49天、子宫位置异常有关。需通过超声确认宫腔残留,必要时行清宫术。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联用成功率虽达90%,但存在二次手术风险。
20%患者出现持续出血超过两周,出血量大于月经量需警惕。宫缩乏力或凝血功能障碍者更易发生,严重者可致失血性贫血。紧急处理包括注射缩宫素或急诊清宫。
生殖系统感染率约5%-15%,表现为发热、下腹痛及异常分泌物。流产后免疫力下降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易入侵。预防性使用多西环素或甲硝唑可降低风险。
药物流产会干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30%女性出现月经周期改变。孕酮受体拮抗剂可能导致后续3-6个月经不调,需监测基础体温调整内分泌。
重复药物流产可能增加宫腔粘连风险,子宫内膜受损者受孕率下降40%。有继发不孕史的患者应优先考虑负压吸引术。
流产后需每日监测体温及出血量,两周内禁止盆浴及性生活。饮食建议补充动物肝脏、菠菜等富铁食物,搭配红枣枸杞汤促进造血。适当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避免提重物或剧烈运动。出现持续腹痛、发热或大出血应立即返院复查血常规与盆腔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