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患者可通过胃造瘘改善营养摄入,手术创伤通常可控。胃造瘘可能由肿瘤梗阻、吞咽困难、营养不良、治疗需求、长期生存考虑等因素引起。
1、肿瘤梗阻:食管肿瘤导致管腔狭窄或完全阻塞时,胃造瘘是解决进食问题的有效手段。这种机械性梗阻常伴随呕吐、脱水症状。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或外科开腹造瘘可建立营养通道,术后需定期消毒造瘘口周围皮肤。
2、吞咽困难:晚期患者出现严重吞咽疼痛或呛咳风险时,胃造瘘能避免经口进食的痛苦。环咽肌功能障碍或神经损伤可能加重症状。护理需注意灌注食物温度控制在38-40℃,采用肠内营养制剂避免堵管。
3、营养不良:体重下降超过10%的患者需积极营养干预。胃造瘘可输注高蛋白配方营养液,配合口服营养补充剂。白蛋白水平低于30g/L时建议联合静脉营养支持,监测电解质平衡。
4、治疗需求:放化疗期间维持营养状态有助于耐受治疗。胃造瘘管可留置6-12个月,期间需每日冲洗管道防止堵塞。治疗间歇期可尝试经口摄入流质,逐步过渡至半流食。
5、长期生存:预计生存期超过3个月的患者更适合胃造瘘。术后疼痛多在一周内缓解,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处理。造瘘口感染发生率约5-10%,需预防性使用头孢类抗生素。
胃造瘘术后应选择易消化均衡饮食,分次灌注避免腹胀,每日总量1500-2000kcal。适当床上肢体活动促进胃肠蠕动,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营养指标。保持造瘘管固定稳妥,避免牵拉导致移位或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