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病是因母婴血型不合引发的免疫反应,胎儿红细胞被母体抗体破坏导致溶血。常见于Rh阴性母亲怀Rh阳性胎儿或ABO血型不合,临床表现为黄疸、贫血、肝脾肿大。
1、Rh血型不合:Rh阴性母亲接触Rh阳性胎儿红细胞后产生抗体,再次妊娠时抗体通过胎盘攻击胎儿红细胞。需产前监测抗体效价,产后新生儿可能需换血治疗或光疗。
2、ABO血型不合:O型血母亲怀A/B/AB型胎儿时,天然抗A/B抗体透过胎盘引起溶血。症状通常较Rh溶血轻,多表现为轻度黄疸,可通过蓝光照射和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
3、抗体产生机制:母体接触胎儿红细胞后激活免疫系统,IgG类抗体能通过胎盘屏障。妊娠期输血、流产或宫外孕可能增加致敏风险,产前抗体筛查可早期预警。
4、贫血与黄疸:溶血后胆红素升高导致皮肤巩膜黄染,重度贫血可引发心力衰竭。监测血红蛋白和胆红素水平,必要时输注Rh阴性洗涤红细胞或白蛋白结合游离胆红素。
5、核黄疸风险:未结合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沉积于基底节,可能造成听力障碍、脑性瘫痪。胆红素脑病需紧急干预,换血疗法可快速清除致敏抗体和胆红素。
母乳喂养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某些情况需暂停母乳以排除母乳性黄疸。母亲后续妊娠应加强产前监测,注射Rh免疫球蛋白可预防Rh致敏。新生儿出院后需定期随访血红蛋白和神经发育评估,补充铁剂纠正贫血,避免接触氧化性药物。保持适宜环境温度减少代谢消耗,抚触护理促进血液循环,记录每日黄疸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