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的周期性脱落是女性生殖系统的正常生理现象。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在激素调控下经历增殖期、分泌期和脱落期,未受孕时功能层内膜脱落形成月经。这一过程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精密调节,涉及雌激素、孕激素等多重激素协同作用。
1、增殖期变化:月经结束后,卵巢分泌的雌激素促使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增殖修复,内膜厚度从1-2mm逐渐增至5-7mm。此阶段腺体增长直管状,螺旋动脉延长,持续约14天形成新的功能层。
2、分泌期转化:排卵后黄体分泌孕激素,使内膜腺体弯曲扩张并分泌糖原。螺旋动脉卷曲程度加剧,内膜间质疏松水肿,为受精卵着床准备营养环境。此阶段持续约10-12天。
3、脱落期机制:未受孕时黄体退化,雌孕激素骤降引发螺旋动脉痉挛性收缩。内膜缺血坏死,前列腺素释放促使子宫收缩,功能层组织崩解脱落。经血含内膜碎片、血液及黏液,持续3-7天。
4、激素调控网络:下丘脑分泌GnRH调控垂体FSH、LH释放,FSH刺激卵泡发育产生雌激素,LH峰触发排卵。雌孕激素通过正负反馈调节下丘脑-垂体活动,形成28±7天的周期循环。
5、异常脱落情况: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因无排卵致内膜长期受雌激素刺激,可能出现数月不行经后大量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脱落的内膜组织可异位种植,引起痛经和不孕。
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营养有助于维持正常月经周期,建议每日摄入30g优质蛋白和200g深色蔬菜。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改善盆腔血液循环。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和生冷饮食,使用暖水袋热敷下腹部可缓解痛经。若出现周期紊乱、经量异常或严重疼痛,需及时进行妇科超声和性激素六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