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性荨麻疹可能由紫外线过敏、光毒性反应、免疫系统异常、药物诱发、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避光防护、抗组胺药物、光疗脱敏、局部冷敷、免疫调节等方式治疗。
皮肤对UVA/UVB过度敏感导致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表现为暴露部位迅速出现风团伴瘙痒。建议选择UPF50+防晒衣帽,避免10:00-16:00强光时段外出。
某些药物四环素类、磺胺类或化妆品成分维A酸、香水与紫外线相互作用产生自由基损伤皮肤。发病时需立即停用可疑物质,并用生理盐水湿敷缓解灼热感。
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可能诱发荨麻疹,常伴随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病史。口服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二代抗组胺药可阻断H1受体减轻症状。
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利尿剂氢氯噻嗪等可能干扰光代谢通路,通常在用药后2小时内出现红斑水疱。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家族中有光敏性疾病史者更易发病,可能与某些基因缺陷有关。这类患者需定期进行最小红斑量测试,必要时采用窄谱UVB疗法逐步提高耐光性。
日常需穿着长袖棉质衣物,阴天也需涂抹广谱防晒霜含氧化锌或二氧化钛。急性发作期可尝试燕麦浴镇静皮肤,避免摄入光敏性食物如芹菜、无花果。症状持续超过6周或出现喉头水肿需立即就诊,严重病例可能需要奥马珠单抗注射或血浆置换治疗。建议每年春季前进行预防性抗组胺用药,逐步增加日晒时间建立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