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虫病可通过避免生食淡水鱼虾、加强粪便管理、改善卫生习惯、定期驱虫治疗、高危人群筛查等方式预防。肝吸虫病通常由生食含囊蚴的淡水鱼虾、饮用被污染水源、接触疫区中间宿主、粪便污染环境、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
彻底煮熟淡水鱼虾是阻断感染的关键措施。肝吸虫囊蚴在90℃高温下1秒即可灭活,建议将鱼虾烹饪至中心温度达100℃并持续5分钟。避免食用醉虾、鱼生、腌鱼等未充分加热的食品,处理生鲜食材后需用肥皂彻底清洁双手及厨具。
饮用煮沸或过滤消毒的水源可降低感染风险。疫区居民应避免直接饮用河沟、池塘等自然水体,野外活动时建议携带便携式净水设备。养殖用水需经过沉淀过滤处理,禁止用新鲜粪便作为鱼塘肥料。
接触疫区水体时穿戴防水手套靴具,劳作后及时清洗可能接触寄生虫的皮肤。家庭厕所应实现粪便无害化处理,避免人畜粪便直接排入水体。儿童玩耍后需彻底清洁双手,防止经口摄入污染土壤或水体中的虫卵。
疫区居民每6-12个月可预防性服用吡喹酮、阿苯达唑等驱虫药物。畜牧养殖人员需对猫狗等保虫宿主定期驱虫,常用药物包含吡喹酮片剂、伊维菌素注射剂。药物预防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滥用导致耐药性。
长期生活在流行区的居民应每年进行粪便虫卵检测,从事水产加工的高危职业人群需增加筛查频率。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病例需及时上报疾控系统,对患者密切接触者开展追踪检测。流行区可建立鱼塘水体囊蚴密度监测预警机制。
预防肝吸虫病需建立从源头到终端的综合防控体系。日常饮食建议增加大蒜、南瓜子等具有辅助驱虫作用的食物,适量运动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疫区居民出现持续腹痛、腹泻、黄疸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排查,慢性感染者可能出现肝硬化、胆管癌等严重并发症。卫生部门应加强健康宣教,特别需纠正"鱼生补身"等错误饮食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