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需根据病情活动度决定是否长期用药,轻度间歇期可停药观察,中重度或频繁复发者需持续药物控制。疾病活动度与肠道黏膜修复程度是决定因素。
疾病分为活动期与缓解期。活动期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结肠镜显示黏膜充血糜烂;缓解期症状消失,黏膜愈合。每年复发≥2次或存在肠壁纤维化者需长期维持治疗。
氨基水杨酸制剂美沙拉嗪、柳氮磺吡啶是基础用药,激素泼尼松、布地奈德用于急性期诱导缓解。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巯嘌呤适用于激素依赖者,生物制剂英夫利昔单抗、维得利珠单抗用于难治性病例。
每3-6个月复查粪便钙卫蛋白、肠镜,药物浓度监测指导生物制剂使用。黏膜完全愈合者可尝试阶梯降药,但需警惕复发风险。
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者需熊去氧胆酸终身用药。肠道狭窄、癌变高危患者需缩短监测周期,必要时手术干预。
低渣饮食减少肠道刺激,补充鱼油调节炎症。规律作息避免应激,益生菌双歧杆菌、乳酸菌辅助维持菌群平衡。
患者需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急性期规范治疗6-8周,缓解期至少维持1年无复发再考虑减药。日常记录排便次数与性状,避免高脂辛辣食物,每周进行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增强肠道蠕动。出现持续腹痛、便血加重或体重下降时需及时复诊调整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