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可通过主动免疫接种、抗体检测、加强针注射、母婴阻断、暴露后预防等方式预防乙肝病毒感染。乙肝疫苗通常由乙肝表面抗原、基因重组技术、免疫系统激活、病毒蛋白刺激、抗体形成等原因引起。
乙肝疫苗通过注射含有乙肝表面抗原的制剂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接种程序包括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注射第一针,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二、三针。全程接种后抗体阳性率可达95%以上,保护效果持续至少15年。
接种完成后需进行乙肝表面抗体定量检测,抗体滴度大于10mIU/ml视为免疫成功。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应定期监测抗体水平,当滴度低于保护阈值时需及时补种加强针。检测方法包括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法。
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需增加接种剂量或频次,使用6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可提高免疫应答率。血液透析患者推荐每两个月检测抗体水平,必要时每年加强接种1针20μg疫苗。
乙肝病毒携带孕妇所生新生儿需在出生12小时内同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可使母婴传播阻断率达90%以上,婴儿完成全程接种后需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和抗体。
发生乙肝病毒暴露后应尽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启动疫苗接种程序。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等职业暴露时,需在24小时内完成预防处置,同时检测暴露源和暴露者的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
日常饮食应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如鱼肉蛋奶,避免酒精摄入损伤肝脏功能。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或低热属于正常免疫反应。医务人员、血液制品接触者等高危人群应建立疫苗接种档案并定期复查抗体水平,育龄期女性孕前需完成乙肝筛查和疫苗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