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结石可通过温水冲洗、矿物油软化、专业器械取出等方式处理,不建议自行掏取可能由外耳道损伤、鼓膜穿孔、继发感染、耵聍腺分泌异常、耳道狭窄等原因引起。
1、损伤耳道:
外耳道皮肤薄嫩且弯曲,使用尖锐工具掏挖易造成划伤或出血。反复刺激可能引发慢性外耳道炎,表现为耳痛、瘙痒、渗出液增多。日常可用棉签清洁耳廓边缘,避免深入耳道。
2、鼓膜风险:
掏耳时工具不慎滑入可能刺穿鼓膜,导致听力下降、耳鸣或眩晕。鼓膜穿孔需通过耳内镜检查和声导抗测试确诊,严重者需行鼓膜修补术或鼓室成形术。
3、感染加重:
不洁工具携带细菌真菌,破坏耳道微环境后易诱发外耳道炎或中耳炎。典型症状包括耳道肿胀、脓性分泌物和发热。出现感染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抗菌药物治疗。
4、分泌异常:
频繁掏耳刺激耵聍腺加速分泌,形成恶性循环。耳垢本身具有抗菌和润滑作用,正常情况下会随咀嚼动作自然排出。油性耵聍人群可每半年到医院进行专业清理。
5、结构限制:
儿童或耳道狭窄者更易发生耵聍嵌顿,强行操作可能将耳垢推向深处。临床常用耳鼻喉科专用吸引器或耵聍钩取出,配合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后处理更安全。
日常护理建议避免使用挖耳勺、发卡等硬物清洁耳道,游泳后及时用吹风机低温档吹干外耳道。饮食注意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适量补充锌元素可维持耳道皮肤健康。出现听力骤降、持续耳痛或流血症状需立即就诊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