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结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结膜炎症,常见症状包括眼红、分泌物增多、异物感等,可通过抗生素滴眼液、眼部清洁等方式治疗。
1、病原体感染:
细菌性结膜炎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这些细菌通过直接接触或污染物传播,侵入结膜后引发炎症反应。患者常出现晨起时眼睑粘连、黄色脓性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2、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是主要感染方式,如用手揉眼、共用毛巾或化妆品等。游泳池等公共场所也可能成为传播源。儿童因卫生意识薄弱更易发生交叉感染,需特别注意手部清洁和物品消毒。
3、典型症状:
患者表现为结膜充血、畏光、烧灼感,分泌物呈黏液脓性。严重者可能出现眼睑水肿,但通常不影响视力。症状多在感染后24-72小时内快速进展,单眼发病后易波及对侧眼。
4、诊断方法:
通过裂隙灯检查可见结膜充血、乳头增生。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种类,但临床多根据典型症状经验性诊断。需与病毒性结膜炎鉴别,后者分泌物常为水样且伴耳前淋巴结肿大。
5、治疗原则:
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氯霉素滴眼液等抗生素治疗。冷敷可缓解不适,分泌物较多时需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避免佩戴隐形眼镜直至痊愈,病程通常持续7-10天。
预防细菌性结膜炎需保持手部卫生,避免共用眼部用品,游泳时佩戴护目镜。急性期可用菊花茶或淡盐水清洁眼周,饮食宜清淡并多摄入维生素A、C。症状加重或持续超过一周应及时复查,免疫力低下者需警惕角膜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