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为鼠疫杆菌所致的烈性甲类传染病。传染性大,病死率高,一旦发现,应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本病先流行于鼠类及啮齿动物,后借鼠蚤传染给人类。此种“鼠—蚤—人”是鼠疫(腺型)的主要传播方式。肺型可经飞沫传播。
【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潜伏期2~3d,预防接种后可延至9~12d。近年来轻型及隐性感染表现为不规则低热,全身症状轻,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压痛,无出血现象,多见于流行初期、流行末期或预防接种者。临床上有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
(1)腺鼠疫亦称淋巴结型。多发生于流行初期,起病急,突发高热,常伴畏寒、全身疼痛,可有恶心、呕吐;急性淋巴结炎在第1天即发生,第4天达高峰,以腹股沟部最多,其次为腋窝与颈部和颌下淋巴结,局部剧痛、肿胀,与浅层组织粘连,周围组织红肿热痛显著;一般为单侧,偶或双侧、多处同时出现。淋巴结很快出现化脓与坏死。如能
度过7d,康复概率高。未及时治疗的多数患者,在淋巴结肿大后病情加剧,3~5d内因严重毒血症、休克,继发败血症或肺炎而死亡。
(2)肺鼠疫亦称肺型,多见于流行高峰期,显著毒血症,在24~36h内出现咳嗽、呼吸短促、发绀等,剧烈胸痛、咳痰(初时稀薄稍带泡沫,不久即成鲜红色血痰,含有大量病菌)、呼吸困难加剧,但肺部仅可闻及散在湿啰音或胸膜摩擦音;可因休克、心力衰竭等在2~3d内死亡。患者临终前皮肤高度发绀,故俗称“黑死病”。
(3)败血症型鼠疫可原发或继发。全身中毒症状险恶,起病急骤、寒战、高热、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全身极度衰竭,皮肤与黏膜出血严重,可有鼻出血、呕血与便血、尿血等现象。
2.实验室检查
(1)病原标本涂片镜检、培养发现鼠疫杆菌;血清的抗体滴度呈4倍增高时可明确诊断。
(2)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贫血属轻中度,程度依出血情况而定。肠鼠疫的大便呈血样或黏液血便。
【防治措施与用药】
1.患者应强制住单间病房,严格按甲类传染病消毒与隔离,病房环境应达到无鼠、无蚤。
2.禁止挤压淋巴结。
3.早期足量应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4.抗病原治疗可选用以下药物。庆大霉素[保甲]成人160~320mg/d,分2~3次,疗程7~10d。链霉素[保甲]宜用于腺鼠疫等较轻症病例,成人2g/d,分2~4次;退热后1g/d,疗程7~10d。多西环素(强力霉素)[保甲]成人口服,首次0.2g,以后每次0.1g,每日1~2次。8岁以上儿童,首剂4mg/kg,以后2~4mg/kg,每日1~2次,疗程7~10d。亦可选用四环素3~4g,分4次口服,或1.5~2g,分2次静滴。或遵医嘱。磺胺嘧啶联合甲氧苄啶[保甲]磺胺嘧啶(SD)[保甲]400mg+甲氧苄啶(TMP)50mg,每日3~4次;或SD2~4g首次口服,继后每4h2g;或复方磺胺甲唑[保甲]每日口服2次,每次1.0g;均可与等量碳酸氢钠同服,体温正常3~5d后停药。可酌情增减剂量。重症鼠疫宜联合用药如链霉素+氯霉素或四环素(多西环素)[保甲]、庆大霉素+氯霉素或四环素(多西环素)[保甲]等。在抗菌治疗的重症患者,可短期(3~5d)联用糖皮质激素,如静滴氢化可的松100~300mg/d。
5.对症支持治疗。急性期绝对卧床,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按需静脉补液;烦躁不安,局部淋巴结疼痛者,给予镇静、镇痛药;呼吸困难者给氧;出现休克、DIC、心力衰竭等应按感染性休克处理肿大淋巴结可用抗菌药物外敷,其周围组织内注入链霉素0.5g(或庆大霉素8万U)。已化脓者应切开排脓(宜在应用足量抗生素24h以上才施行)。眼鼠疫可用四环素眼膏、金霉素眼膏、氯霉素眼药水滴眼。皮肤鼠疫可用抗菌药液湿敷、冲洗或抗菌药膏外敷。
6.预防冻干鼠疫活菌苗在上臂外侧划痕接种。用乙醇消毒待乙醇干后滴上菌液(每人份滴0.05ml),用消毒针划成“#”字。划痕长度为1~1.5cm,应以划破表皮稍见血迹为宜。划痕处用针涂压10余次,使菌液充分进入划痕内。接种后局部至少应裸露5min。
本文摘自化工化学出版社出版,戴德银、黄茂涛、张德云主编的《常见病用药及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