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可通过补液、调整饮食、口服药物等方式缓解,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刺激等原因引起。
1、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可能引发水样腹泻和低热,病程具有自限性。保持清淡饮食,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食物,避免乳制品摄入。症状持续超过3天需排查电解质紊乱。
2、细菌感染:沙门氏菌、志贺菌等病原体常通过污染食物传播,伴随腹痛和黏液血便。轻症可口服蒙脱石散、益生菌制剂,中重度需抗生素治疗。便常规检查可明确致病菌类型。
3、食物中毒:食用变质海鲜或隔夜饭菜后6-24小时突发呕吐。立即停止可疑食物摄入,少量多次饮用含糖盐水。剧烈呕吐无法进食时需静脉补液,警惕脱水性休克。
4、药物因素:非甾体抗炎药或抗生素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导致非感染性腹泻。停用诱发药物后配合双歧杆菌等微生态制剂,修复肠黏膜需7-10天。长期用药者应监测粪便隐血。
5、应激反应:精神紧张或寒冷刺激诱发肠蠕动亢进,表现为阵发性脐周绞痛。热敷腹部缓解痉挛,练习腹式呼吸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反复发作需排除肠易激综合征。
急性肠炎恢复期应遵循低脂、低纤维饮食原则,分次进食蒸苹果、山药粥等易消化食物。每日补充1000-1500ml淡盐水,恢复运动从散步开始逐步增量。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模糊或血便立即急诊,老年患者需警惕肠麻痹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