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可通过甲胎蛋白检测、超声检查、CT扫描、MRI检查、肝穿刺活检等方式诊断。肝癌可能与乙肝病毒感染、长期酗酒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右上腹疼痛、体重下降等症状。
1、甲胎蛋白检测:血液中甲胎蛋白水平升高是肝癌的重要标志物,特异性较强。建议高危人群每半年检测一次,结合影像学检查可提高早期诊断率。检测前需空腹8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影响结果准确性。
2、超声检查:腹部超声能清晰显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位置和大小,具有无创、便捷的优势。检查前需禁食6小时以减少肠道气体干扰,对直径>2cm的肿瘤检出率可达90%以上,常作为初筛手段。
3、CT扫描:增强CT能明确肿瘤血供特点及周围血管侵犯情况,对肝癌分期有重要价值。扫描前需注射碘对比剂,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多层螺旋CT对1-2cm病灶的检出灵敏度超过85%。
4、MRI检查:多序列MRI可鉴别肝癌与血管瘤等良性病变,弥散加权成像对微小病灶敏感。检查时需去除金属物品,体内有起搏器者禁用。肝胆特异性对比剂MRI能提高≤1cm病灶的检出率。
5、肝穿刺活检:病理检查是确诊金标准,适用于影像学不典型的病例。操作需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存在出血风险。活检结果可明确肿瘤分级,指导靶向药物选择。
日常饮食应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选择鱼肉、豆制品等易消化食物,限制动物脂肪。适度进行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避免腹部碰撞。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出现腹胀、黄疸等症状需及时复查影像学。乙肝患者需规范抗病毒治疗,戒酒并避免霉变食物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