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母婴阻断可通过孕前评估、孕期干预、分娩管理、新生儿免疫接种、哺乳期防护等方式降低传播风险。乙肝病毒可能通过胎盘、产道、哺乳等途径垂直传播。
1、孕前评估:育龄女性孕前需检测乙肝两对半和病毒载量,HBsAg阳性者进一步评估肝功能。病毒载量≥2×10^5 IU/ml建议孕前抗病毒治疗,可选用替诺福韦、替比夫定等药物。配偶未感染者需接种乙肝疫苗。
2、孕期干预:HBeAg阳性孕妇在妊娠24-28周启动抗病毒治疗,首选替诺福韦酯。每月监测肝功能,避免使用拉米夫定等易耐药药物。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降低病毒载量。
3、分娩管理:剖宫产不能替代母婴阻断措施,但阴道分娩时应避免产程过长。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清理口鼻分泌物,减少产道暴露时间。医务人员操作需严格执行消毒规范。
4、新生儿免疫:出生12小时内完成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采用0-1-6方案接种重组酵母疫苗。早产儿需按实际体重计算免疫球蛋白剂量。完成全程接种后需检测抗体水平。
5、哺乳期防护:母亲乳头皲裂时应暂停哺乳,乳汁HBV-DNA阳性者建议人工喂养。日常避免唾液接触,餐具需单独消毒。照料者皮肤破损时需做好防护措施。
哺乳期母亲保持均衡营养,适当增加鱼类、豆制品摄入有助于肝功能恢复。新生儿按计划完成三针疫苗接种后,7-12个月时应复查乙肝表面抗体。家庭成员需避免共用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接触分泌物后及时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母亲产后仍需定期随访肝功能,抗病毒治疗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