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可通过保湿护理、避免刺激物、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药膏、免疫调节剂等方式治疗。湿疹通常由皮肤屏障功能障碍、过敏原接触、微生物感染、免疫功能异常、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皮肤屏障修复:
湿疹患者皮肤角质层结构异常导致水分流失加速,需每日使用含神经酰胺、尿素或甘油的保湿霜。建议沐浴后3分钟内涂抹保湿产品,水温控制在37℃以下,避免过度清洁破坏皮脂膜。
2、过敏原管理:
尘螨、花粉、动物皮屑等常见过敏原可能诱发湿疹发作。可通过血清IgE检测明确致敏原,使用防螨床品、空气净化器减少接触。镍金属饰品、含香精洗护用品等接触性致敏物需严格规避。
3、微生物控制:
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会加重皮肤炎症反应,表现为渗出性皮损。局部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处理继发感染,严重时需口服头孢氨苄。日常可选择含氯己定的抗菌沐浴露,保持指甲清洁避免抓破感染。
4、免疫调节治疗:
中重度湿疹可能与IL-4、IL-13等细胞因子过度表达有关。外用他克莫司软膏或吡美莫司乳膏适用于面部等薄嫩部位,系统性治疗可选用度普利尤单抗。患者常伴皮肤干燥脱屑、夜间剧烈瘙痒等症状。
5、遗传因素干预:
FLG基因突变导致的丝聚蛋白缺乏是重要发病基础。此类患者需终身维持皮肤护理,冬季加强保湿频次。合并过敏性鼻炎或哮喘时,需同步控制全身过敏状态。
湿疹患者日常需穿着纯棉透气衣物,避免羊毛等粗糙面料摩擦。饮食注意记录食物日记,部分患者需限制牛奶、鸡蛋等高致敏食物。每周进行游泳等低强度运动时,泳后需立即冲洗并涂抹凡士林。病程超过2周或出现化脓性皮损时,应及时至皮肤科进行斑贴试验和真菌镜检。长期未控制的湿疹可能进展为红皮病或继发疱疹性湿疹,需警惕皮肤感染扩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