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减压需注意操作规范、管道维护、症状观察、并发症预防及饮食管理。
1、操作规范:
实施胃肠减压前需评估患者鼻腔通畅度,选择合适型号的胃管。插管时取半卧位,润滑导管后沿鼻腔缓慢插入,确认导管到达胃部后固定。操作中避免暴力插管导致黏膜损伤,插管后需通过听诊气过水声或X线确认位置。
2、管道维护:
保持减压装置持续低负压吸引,压力维持在60-80mmHg。每2小时检查管道通畅性,可用生理盐水冲洗防止堵塞。固定胶布每日更换,观察鼻腔压迫情况。记录引流液颜色、性质和量,异常时及时报告
3、症状观察:
监测患者腹胀缓解程度及电解质平衡,警惕低钾血症表现如肌无力、心律失常。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加剧或引流液呈血性,可能提示消化道出血。出现剧烈腹痛伴腹膜刺激征需考虑穿孔可能。
4、并发症预防:
长期置管者每日口腔护理减少感染风险。鼻翼处垫棉片预防压疮。避免负压过大导致胃黏膜损伤。活动时妥善固定管道,防止牵拉脱落。糖尿病患者需加强血糖监测,预防应激性溃疡。
5、饮食管理:
减压期间禁食禁水,通过静脉补充营养。拔管前12小时试行夹管,无不适后可逐步恢复流质饮食。初期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食物,避免牛奶、豆浆等产气食物。少量多餐,每2小时进食50-100ml温凉流食。
胃肠减压期间需保持半卧位减少反流风险,拔管后继续观察48小时排便排气情况。恢复期可进行腹部顺时针按摩促进肠蠕动,从流食过渡到软食期间补充复合维生素B族。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腹压骤变,出现持续腹胀或发热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