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用药指南 > 资讯详情

胃肠减压的是怎么做的

发布时间:2025-04-07 06:11 相关企业:复禾医药

胃肠减压可通过鼻胃管置入、负压吸引、体位调整、引流液监测、并发症预防等方式实施。胃肠减压通常由肠梗阻、消化道穿孔、术后胃肠麻痹、急性胰腺炎、中毒性巨结肠等原因引起。

1、鼻胃管置入:

经鼻腔插入硅胶胃管至胃腔,确认位置后固定。操作需测量鼻尖至耳垂加剑突距离,置入深度约55-70cm。置管后需X线确认位置,避免误入气道。儿童需选择细软管,成人常用16-18Fr型号。

2、负压吸引:

连接电动负压吸引器或重力引流袋,压力维持在50-80mmHg。间断吸引可减少黏膜损伤,每2小时开放15分钟。记录引流液性状,血性液提示出血,胆汁样液可能为十二指肠反流。

3、体位调整:

半卧位减少误吸风险,床头抬高30-45度。翻身时夹闭引流管,避免逆流。术后患者需每2小时更换体位,长期卧床者需预防压力性损伤。

4、引流液监测:

每小时记录引流量,正常每日500-1000ml。墨绿色液提示胃内容物,粪臭味需警惕肠瘘。电解质监测防止低钾低氯,引流量>1500ml/日需静脉补液。

3、并发症预防:

鼻腔涂抹凡士林防止压疮,口腔护理每日4次。误吸高风险者需声门下吸引,长期置管者定期更换鼻孔。出现剧烈腹痛或引流骤减,需排查管道堵塞或移位。

胃肠减压期间需禁食,恢复期从清流质逐步过渡到低渣饮食,推荐米汤、藕粉、蒸蛋等易消化食物。拔管前24小时试饮温水,无腹胀呕吐可拔管。术后早期床上踝泵运动促进肠蠕动,每日进行腹式呼吸训练。保持引流装置低于胃平面,每周更换引流袋,观察鼻腔黏膜有无缺血表现。出现持续呃逆、频繁呕吐或腹胀加重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上一篇:眼睑红肿长了个小疙瘩是怎么得的 下一篇:肚子疼想吐想拉但都吐不出拉不出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