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感染期间应避免同房,可通过多饮水、规范用药、局部清洁、暂停性行为、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泌尿系统感染通常由细菌逆行感染、卫生习惯不良、免疫力下降、尿路结构异常、慢性疾病控制不佳等原因引起。
1、暂停性行为:
性行为可能将外部细菌带入尿道,加重感染或导致交叉感染。急性期建议完全停止性接触,直至尿常规复查正常且症状消失后1-2周。伴侣需同步观察排尿症状,必要时共同治疗。
2、规范用药:
细菌性感染需足疗程使用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磷霉素。伴有尿痛时可短期服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用药期间需禁酒,避免与乳制品同服影响吸收。
3、局部清洁:
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1-2次,选择pH5.5的弱酸性洗液。如厕后从前向后擦拭,避免粪便污染尿道口。穿着纯棉透气内裤,经期每2小时更换卫生巾。
4、多饮水排尿:
每日饮水量维持在2000-2500ml,分次饮用可稀释尿液并冲刷尿道。建议每小时排尿1次,避免憋尿。可饮用蔓越莓汁或淡竹叶茶辅助抑制细菌黏附。
5、复查评估:
完成抗生素疗程后3天需复查尿常规,确认无白细胞和细菌残留。反复感染者需进行泌尿系超声排除结石或畸形,糖尿病患者应监测血糖水平。
治疗期间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增加酸奶、蓝莓等富含益生菌和抗氧化物质的食物。恢复期可进行快走、瑜伽等低强度运动增强免疫力,但需避免游泳、骑行等可能造成局部摩擦的运动。每日睡眠不少于7小时,注意腰腹部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