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可能由遗传基因突变、肠道菌群失衡、长期高脂饮食、慢性炎症刺激、肠道免疫功能异常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腹痛、便血、腹泻、肠梗阻、体重下降等症状。
1、腹痛:
腹痛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常见症状,多位于下腹部或脐周,呈隐痛或绞痛。息肉增大或数量增多时可能引发肠套叠,导致阵发性剧烈疼痛。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疼痛持续需结肠镜检查排除恶变。
2、便血:
便血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因息肉表面糜烂出血所致。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贫血,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建议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出血量较大时需内镜下止血或息肉切除。
3、腹泻:
肠道多发息肉影响吸收功能,导致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可能伴随黏液分泌增多,严重时出现水电解质紊乱。需限制乳制品摄入,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微生态,顽固性腹泻需评估是否癌变。
4、肠梗阻:
巨大息肉或癌变组织可能阻塞肠腔,引发呕吐、腹胀、排便停止等症状。急性梗阻需禁食并胃肠减压,必要时行肠段切除术。预防性切除高危息肉可降低梗阻风险,术后需定期监测吻合口情况。
5、体重下降:
营养吸收障碍和慢性消耗导致进行性体重减轻,可能提示息肉恶变。需加强蛋白质补充如鱼肉、蛋类,每日监测体重变化。伴随食欲减退需排查肿瘤标志物,恶病质状态需营养支持治疗。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需终身随访,每1-2年行结肠镜检查。饮食以低渣高蛋白为主,避免红肉及加工食品。适度进行步行、游泳等有氧运动,术后患者需避免腹压增高动作。出现排便习惯改变或贫血症状应及时复查,必要时考虑预防性全结肠切除术降低癌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