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可分为急性胃炎、慢性胃炎、特殊类型胃炎三大类,具体包括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化学性胃炎、感染性胃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等类型。
急性胃炎多由药物刺激、酒精摄入或细菌感染引发,表现为突发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常见类型包括应激性胃炎和出血性胃炎,胃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水肿。治疗需禁食24小时,后续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
慢性胃炎主要分为非萎缩性和萎缩性两类,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病因。长期炎症可导致胃黏膜腺体减少,伴随腹胀、嗳气症状。建议定期胃镜监测,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采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三联疗法。
包括淋巴细胞性胃炎、肉芽肿性胃炎等少见类型,可能与自身免疫疾病相关。胃黏膜活检可见特征性病理改变,部分患者需糖皮质激素治疗。这类胃炎常合并贫血、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
除幽门螺杆菌外,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病原体也可引发胃炎。免疫缺陷患者易发生真菌性胃炎,表现为黏膜白斑和溃疡。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抗真菌药氟康唑可用于针对性治疗。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胆汁反流可导致化学损伤,特征为胃窦部黏膜糜烂。患者需停用损伤药物,使用硫糖铝保护胃黏膜。严重病例可能出现呕血,需内镜下止血治疗。
胃炎患者日常需注意饮食规律,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推荐食用山药、南瓜等养胃食材。适度进行散步、八段锦等舒缓运动,戒烟限酒有助于黏膜修复。合并贫血者应补充铁剂和维生素B12,定期复查胃镜评估病情进展。出现持续消瘦、呕血或柏油样便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