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癣可能由真菌感染、皮肤屏障受损、环境潮湿、免疫力低下、接触传染源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外用抗真菌药物、保持皮肤干燥、穿透气鞋袜、避免共用物品、增强免疫力等方式治疗。
皮肤癣菌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侵入角质层引发感染。这类真菌喜好温暖潮湿环境,常通过直接接触或污染物传播。典型表现为足趾间脱屑、水疱或趾甲增厚,治疗需持续使用联苯苄唑乳膏、特比萘芬喷雾等抗真菌药物。
长期浸泡、过度清洁或外伤导致皮肤保护层破坏。角质层裂隙使真菌更易定植,常见于频繁接触水的工作者。日常需减少碱性清洁剂使用,洗手后及时涂抹含尿素成分的护手霜,修复皮肤物理屏障。
穿不透气的胶鞋、运动后未及时更换袜子会形成局部微湿环境。湿度超过80%时真菌繁殖速度加快,建议选择吸湿排汗的棉质袜,每日用吹风机低温吹干足部褶皱处,鞋柜放置除湿剂。
糖尿病、HIV感染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易感。高血糖状态会削弱皮肤防御功能,伴随顽固性瘙痒和反复糜烂。除规范用药外需控制基础疾病,适当补充维生素A、锌等免疫相关营养素。
共用拖鞋、浴盆或健身房赤足行走可能接触病原体。健身房淋浴区、游泳池更衣室是常见传播场所,外出住宿建议携带个人拖鞋,公共区域行走时穿着防水凉鞋。
预防手足癣需注意每日更换纯棉袜并用60℃以上热水洗涤,运动鞋与皮鞋交替穿着避免潮湿积累。饮食上增加富含维生素B族的全谷物和深绿色蔬菜,适度进行快走、游泳等增强循环的运动。出现趾甲分离或大面积糜烂时需皮肤科就诊,顽固病例可能需口服伊曲康唑配合紫外线照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