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可通过手法复位、硬化剂注射、肛门环缩术、经腹直肠固定术、经会阴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等方式治疗。直肠脱垂通常由盆底肌松弛、长期便秘、分娩损伤、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慢性咳嗽等因素引起。
1、盆底肌松弛:盆底肌群支撑力减弱可能导致直肠脱垂,凯格尔运动可增强盆底肌张力,每日进行3组收缩练习,每组15次。避免提重物及久蹲减少腹压。
2、长期便秘:排便用力增加腹腔压力,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火龙果,必要时使用乳果糖、聚乙二醇等渗透性泻剂。
3、分娩损伤:经阴道分娩可能造成盆底神经损伤,产后尽早进行生物反馈治疗,电刺激疗法可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恢复。出现肛门失禁需评估括约肌修复术。
4、神经肌肉功能障碍:糖尿病神经病变或脊髓损伤患者需控制原发病,肛门超声检查评估括约肌完整性,考虑骶神经调节植入术改善控便能力。
5、慢性咳嗽:呼吸道疾病导致持续性腹压增高,规范治疗哮喘、慢阻肺等基础病,咳嗽时用手按压肛门部位减轻直肠下移冲击力。
手术干预适用于Ⅲ度完全性脱垂、反复嵌顿坏死、保守治疗无效伴严重失禁等情况。经腹直肠固定术采用网状补片悬吊直肠,经会阴手术切除冗余肠管后重建盆底。术后需保持软便饮食,逐步恢复提肛运动,三个月内避免骑行及重体力劳动。定期复查评估肛门功能,合并骨质疏松者需补充钙剂预防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