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炎可能由遗传因素、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免疫异常、环境刺激、微生物感染等原因引起,表现为皮肤干燥、剧烈瘙痒、红斑渗出等症状。
慢性炎症导致皮肤干燥脱屑,急性发作时出现红斑、丘疹和水疱,搔抓后易形成苔藓样变和色素沉着。婴幼儿好发于面部和四肢伸侧,成人多见于颈部和关节屈侧。
夜间加重的瘙痒感显著影响睡眠质量,长期睡眠剥夺可能导致日间疲劳、注意力下降。儿童患者可能出现夜间惊醒和哭闹,影响生长发育。
反复发作的皮损和瘙痒易引发焦虑抑郁情绪,社交回避行为常见于暴露部位皮损患者。青少年患者因外观改变易产生自卑心理,成年患者职业选择可能受限。
皮肤屏障破坏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风险,严重者可出现疱疹样湿疹。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诱发毛囊炎和皮肤萎缩。
约50%患者合并过敏性鼻炎,30%伴发哮喘,形成过敏进程三部曲。食物过敏在婴幼儿患者中发生率较高,需警惕严重过敏反应。
日常护理需注重使用无刺激沐浴露,规律涂抹含神经酰胺的保湿霜,避免羊毛等粗糙材质衣物。饮食上减少加工食品摄入,可尝试补充维生素D和益生菌。适度游泳等低刺激运动有助于改善皮肤状态,急性期需避免剧烈出汗。症状持续加重或合并感染时应及时皮肤科就诊,必要时进行过敏原检测和免疫调节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