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需要母亲从皮肤接触、母乳喂养、脐部护理、观察体征、情绪调节五个方面进行干预。
1、皮肤接触:分娩后立即将新生儿放在母亲胸前进行肌肤接触,持续至少90分钟。这种接触能稳定新生儿体温和心率,促进催产素分泌帮助子宫收缩。母亲需保持放松姿势,避免新生儿滑落,同时观察其自主寻乳行为。
2、母乳喂养:出生后1小时内开始哺乳,按需喂养每天8-12次。初乳富含免疫球蛋白,哺乳时采用摇篮式或侧卧姿势,确保含接正确。出现乳头皲裂可涂抹羊毛脂软膏,乳汁不足时通过频繁吸吮刺激泌乳。
3、脐部护理:每日用75%酒精环形消毒脐带残端2次,保持干燥直至自然脱落。避免使用紫药水或覆盖敷料,穿脱衣物时防止牵拉。发现渗血、脓性分泌物或红肿需及时就医,可能与脐炎或出血性疾病有关。
4、观察体征:每日监测体温36.5-37.5℃、呼吸40-60次/分等生命体征。注意黄疸程度是否超过胸部,记录大小便次数及颜色。异常哭闹、拒奶或肌张力改变可能提示低血糖或感染,需儿科评估。
5、情绪调节:产后激素变化易引发情绪波动,每天保证4小时以上碎片化睡眠。家人应分担育儿事务,出现持续情绪低落需筛查产后抑郁。适当进行腹式呼吸训练,避免长时间抱婴引发腱鞘炎。
母亲需保持均衡饮食每日增加500大卡热量,多摄入鱼类、鸡蛋、动物肝脏等富含DHA和铁的食物。每日分次进行凯格尔运动,6周内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会阴伤口消毒,恶露异常或发热需复查。建立昼夜节律哺乳,利用婴儿睡眠时段补充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