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中药调理、止痛药物、局部用药、物理治疗等方式缓解。盆腔炎可能与细菌感染、卫生习惯不良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下腹痛、异常分泌物等症状。
1、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是盆腔炎的主要病因,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头孢曲松、多西环素、甲硝唑,需足疗程使用避免耐药性。治疗期间需复查评估疗效,严重感染需静脉给药。
2、中药调理:湿热瘀结型可选用金刚藤胶囊、妇炎康片等中成药,具有清热解毒功效。中药坐浴选用苦参、黄柏等药材煎汤,每日一次缓解局部炎症。需辨证施治,避免与抗生素相互作用。
3、止痛药物:急性期疼痛明显者可短期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抗炎药。严重痉挛性疼痛可考虑解痉药物如颠茄片,但需排除其他急腹症。疼痛持续加重需及时就医。
4、局部用药:慢性盆腔炎可选用保妇康栓、硝呋太尔栓等阴道栓剂,直接作用于生殖道黏膜。配合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促进药物吸收,使用前需清洁外阴避免二次感染。
5、物理治疗:超短波治疗通过热效应改善盆腔血液循环,每周3次。子宫穴、三阴交等穴位艾灸可辅助消炎,每日一次每次15分钟。治疗期间需禁止性生活,避免盆腔充血。
盆腔炎患者需保持外阴清洁,每日更换棉质内裤并用开水烫洗。饮食宜清淡,多食薏仁、冬瓜等利湿食材,避免辛辣刺激。急性期卧床休息时可进行踝泵运动预防静脉血栓,恢复期建议每周3次瑜伽或快走锻炼增强盆底肌力。出现发热、脓性分泌物需立即复诊,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用药,避免转为慢性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