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可能引起出血,具体与息肉类型、位置、大小等因素相关。出血风险较高的息肉包括结肠息肉、胃息肉、子宫内膜息肉等,通常表现为便血、呕血、异常阴道出血等症状。
1、结肠息肉:结肠息肉出血多与表面糜烂或血管破裂有关,常见于腺瘤性息肉或炎症性息肉。患者可能出现鲜红色血便或黑便,肠镜检查可明确诊断并实施电切术、黏膜切除术等治疗。
2、胃息肉:胃底腺息肉或增生性息肉可能因胃酸侵蚀导致出血,表现为呕血或咖啡样呕吐物。胃镜下可进行氩离子凝固术、高频电凝切除等处理,同时需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
3、子宫内膜息肉:异常子宫出血是该类息肉的典型症状,可能与激素水平紊乱有关。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是主要治疗方式,术后需定期复查超声。
4、宫颈息肉:接触性出血常见于宫颈息肉,妇科检查可见宫颈口赘生物。门诊即可完成息肉摘除术,标本需送病理检查排除恶变。
5、声带息肉:长期发声不当导致的声带息肉可能痰中带血,喉镜检查确诊后需嗓音训练,严重者行支撑喉镜下切除术。
日常需注意观察出血频率和量,避免剧烈运动或局部刺激。饮食宜选择低纤维、温软食物减少消化道摩擦,宫颈息肉患者术后两周内禁止盆浴。息肉切除后应每年复查对应部位的影像学或内镜检查,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胃肠镜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