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停育可能由胚胎染色体异常、母体内分泌失调、子宫结构异常、感染因素、免疫系统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孕早期超声监测、激素水平检测、抗感染治疗、免疫调节、手术矫正子宫畸形等方式干预。
染色体异常是孕12周前胎停的主因,占早期流产的50%-60%。三体综合征、单体X染色体等非整倍体改变会导致胚胎发育停滞,通常表现为孕8周前后无胎心搏动。绒毛穿刺或流产物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
黄体功能不足致孕酮分泌不足,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易出现胰岛素抵抗,甲状腺功能减退影响胚胎着床。这类情况多发生在孕10周前,伴随阴道不规则出血,需监测HCG翻倍情况及孕酮水平。
单角子宫、宫腔粘连等结构问题使胚胎供血不足,黏膜下肌瘤占据宫腔空间。孕16-20周仍可能发生胎停,临床表现为腹痛伴宫缩,三维超声或宫腔镜检查可确诊,必要时行宫腔粘连分离术。
TORCH感染弓形虫、风疹病毒等及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可能破坏胎盘屏障,引发孕6-10周胚胎死亡。实验室检查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感染,需使用阿奇霉素或更昔洛韦等药物治疗。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导致胎盘血栓形成,NK细胞活性过高攻击胚胎组织。这类胎停多呈复发性,孕20周前需检测抗心磷脂抗体,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进行免疫抑制治疗。
建议孕前3个月补充叶酸及维生素D,避免接触电离辐射和甲醛等致畸物;孕后保持每周3次30分钟快走,增加胎盘血流量;出现阴道流血或腹痛加剧需立即就医。均衡摄入深海鱼、坚果等富含ω-3脂肪酸食物,限制咖啡因每日不超过200mg,维持血糖稳定有助于降低胎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