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周早产可能由妊娠期高血压、胎盘功能异常、胎膜早破、多胎妊娠、宫颈机能不全等原因引起,早产儿需通过保暖支持、呼吸管理、营养干预、感染预防、神经发育监测等方式进行综合管理。
1、呼吸系统影响:
35周早产儿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不足,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呻吟、三凹征,需通过无创呼吸支持或气管插管维持氧合。咖啡因 citrate可刺激呼吸中枢,减少呼吸暂停发作。
2、体温调节障碍:
棕色脂肪组织发育不完善导致产热能力低下,核心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应将患儿置于预热至36.5℃的辐射抢救台,维持腹部皮肤温度36.5-37.3℃。延迟洗澡时间至生命体征稳定。
3、喂养困难:
吸吮-吞咽-呼吸协调性差,胃容量仅10-20ml/kg。初期采用鼻胃管喂养母乳强化剂,逐步过渡到经口喂养。监测体重日增长15-20g/kg,补充维生素D 400IU/d预防代谢性骨病。
4、感染风险增高:
皮肤屏障功能未成熟,IgG抗体水平仅为足月儿的50%。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中心静脉导管维护采用氯己定消毒。血培养阳性时选用氨苄西林联合庆大霉素经验性抗感染。
3、神经发育监测: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发生率达15%,需定期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评估。纠正月龄6个月前开始早期干预,包括抚触疗法、视听刺激训练。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可早期发现白质纤维束异常。
早产儿出院后需持续强化营养支持,母乳喂养者添加母乳强化剂至纠正月龄3个月。每日进行婴儿操促进大运动发育,睡眠时保持仰卧位减少婴儿猝死风险。定期随访应包括眼底筛查、听力测试及Griffiths发育量表评估,纠正月龄24个月内每3个月复查一次。家庭护理需注意保持环境温度24-26℃,湿度55%-65%,避免被动吸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