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临终前的表现可能由生理功能衰退、代谢紊乱、循环衰竭、意识改变、多器官衰竭等原因引起。
1、生理衰退:机体各系统功能逐渐停止是自然衰老过程的核心表现。肌肉张力持续下降导致自主活动减少,可能出现上肢的“抓空”动作。皮肤因皮下脂肪流失和脱水呈现苍白或发绀,四肢末梢温度明显降低。建议保持环境安静,采用侧卧位减轻呼吸困难,每2小时协助翻身预防压疮。
2、代谢紊乱:体内电解质失衡和能量耗竭引发特征性改变。血糖波动可导致突发性冷汗或躁动,血钠异常可能引发嗜睡与谵妄交替。口腔黏膜因脱水出现裂纹,舌苔呈暗褐色。可用棉签蘸取生理盐水湿润口唇,记录每日出入量监测肾功能变化。
3、循环衰竭:心输出量锐减引发末梢循环障碍。血压进行性下降至90/60mmHg以下,桡动脉搏动细弱难以触及。皮肤出现大理石样花纹,足背水肿按压后凹陷持续超过30秒。需抬高下肢30度改善回流,避免突然搬动加重心脏负荷。
4、意识改变:大脑皮层缺氧导致认知功能阶梯式恶化。初期表现为时间定向力丧失,逐渐发展为人物混淆,最终进入昏迷状态。可能出现无意义的单音节喊叫或双手摸索动作。保持环境光线柔和,避免在床旁讨论消极话题,可通过播放熟悉音乐提供感官刺激。
5、多器官衰竭:全身器官协同性功能终止是终末期的典型特征。尿量24小时内少于100ml提示肾功能衰竭,肠鸣音消失伴随腹胀显示消化系统停滞。呼吸呈现潮式呼吸或下颌呼吸模式。此时需撤除不必要的监护设备,给予吗啡缓解呼吸困难,维持单侧卧位保持气道通畅。
临终阶段需调整饮食为流质或半流质,如米汤、藕粉等易吸收食物。每日进行被动关节活动维持肢体功能,护理时注意动作轻柔。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每1-2小时更换体位垫。与家属沟通解释生理变化,指导进行抚触沟通等非语言交流方式。